去年12月,长三角水泥熟料价格连续三轮下挫,累计降幅达80~90元/吨,月底离岸报价跌至280~290元/吨,同比跌幅超过40%。月内价格不仅跌破“3”字头,而且创五年新低,价格无疑是贴于成本线运行,部分企业或存在亏损。若不及时扭转不利局面,2023年上半年长江流域水泥市场恐陷入深渊。
下半年熟料价格跌多涨少进口熟料“熄火”
(资料图片)
2021年仍火热的进口熟料贸易在2022年早已哑然熄火,下半年进口国外熟料同比减少90%以上,国内熟料价格跌多涨少,内外价差缩窄直至倒挂。
一年不到,市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令人大跌眼镜。除了去年7月长三角熟料价格连续两轮上调各20元/吨以外,市场所期待的旺季并没来临,等来的却是更冰点的价格。
价格持续新低,熟料成本却高位运行。去年下半年,5500大卡动力煤平均价格为1400元/吨,高于上半年150元/吨左右。尽管2021年四季度以来,煤价价格高位回落,到目前价位同比仍高出不少,仍处于高位运行。
根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测算,厂家熟料生产成本在240-270元/吨左右,部分企业已低于成本线销售。尽管当前长三角熟料价格小幅回升,但基础仍不坚固。我们预计,2023年市场一季度仍将面临需求端的极大压力,形势已异常严峻。
2023年,海外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,中国经济复苏明确,长江流域各大水泥企业切莫背道而驰,应共同发力,稳定建材经济大局。
多方博弈下应冷静思考携手维护行业生态
长江流域是国内水泥巨头的核心战场。巨头云集,有利有弊。高集中度下市场的可塑性增强,但需求突变下博弈也可以更为残酷。
以长江中游湖北为中心,上下游企业在需求下行期正激烈碰撞。过去五年,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长江流域水泥企业在严控新增产能、淘汰落后产能、推进并购重组、严格执行错峰生产方面为全国典范。
如何避免当前这种碰撞令市场陷入深渊?笔者认为,水泥企业、市场管理者、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市场参与者应冷静思考,携手维护行业生态,在2023年重新形成共识,再度发挥提质增效的全国性引领作用。
第一,政策端要进一步发力优化错峰生产举措
从全国各大区域来看,长江流域地区熟料主要产地(长三角、湖北)已成为全国执行错峰生产时间最短及力度最宽松的地区。2021年,主要产地占全国熟料产量的四分之一,是国内水泥熟料的核心产地。
根据各省公布的错峰生产实施计划,2022年长江流域主要产地错峰生产时间普遍在60-70天,部分企业由于能效排名靠前或具备协同处置能力,错峰生产期间甚至可以少停一半。同时,部分省份甚至减少了计划停窑时间,这与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做法存在明显差别。
根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数据,2022年,除长江流域主要产地外,全国大部分地区错峰生产时间均得到了明显的延长,部分地区甚至建立了跨区域联合错峰机制。政策的加强既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,也依赖于企业的呼应。
反观长江流域,以湖北为例,周边临近的部分大省如河南、湖南、重庆、陕西错峰生产时间均达到了100天以上,而湖北省发布的《2022年度湖北省水泥生产企业错峰生产计划》55条熟料生产线停窑3128天,平均每条线停窑不足60天,12%左右的生产线停窑不足30天,当然实际执行中,2022年多数湖北水泥企业比原计划多停窑20天。
另外,有消息称,湖北省2023年错峰生产计划时间与2022年基本一致,如考虑到2022年实际多执行了20天停窑时间的话,2023年湖北错峰时间将减少20天左右。据数据,湖北全省拥有熟料产能6444.28万吨,因此2023年湖北或将增加熟料供应量400多万吨。
相邻省份停窑时间差异巨大,加之与下游安徽等地错峰安排上缺乏沟通,势必加剧政策实施力度的不平衡性。
笔者认为,相近省份应有必要保持相对公允的错峰生产时间安排,同时长江流域中下游(湖北、长三角)应建立错峰生产联动机制,进一步加强区域沟通,合理调整错峰生产的时间,避免陷入无序错峰,造成市场混乱。
第二,加速行业去库存避免陷入持久恶性竞争
2022年已告一段落,信心跌入谷底之时,更应不忘提前筹谋未来。
2023年,水泥行业开年的高库位急需得到有效缓解,连续下挫的熟料价格并未迎来下游积极的采购,一季度成为行业扭转不利的关键节点。
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熟料、水泥库容比均超70%,达到同期高位水平,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泥市场作为全国核心市场,其市场表现对全国走势具有重要影响,在2023年一季度需求端面临巨大下滑压力下高库存问题若不能及时、有效解决,行业或将陷入人人自危状态。
笔者认为,水泥企业,特别是区域龙头企业应加强对话协调沟通机制,采取一切可行、合理办法,坚决加速行业去库存速度,拖住价格底线,避免陷入持久恶性竞争,重蹈历史覆辙,为2023年开好年。
第三,坚决推进去产能工作新增项目慎之又慎
水泥行业属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,各区域均存在一定过剩问题,在行业需求尚可、利润较佳时这一矛盾暂时得到一定缓解,如今行业景气度下移,需求陡然下滑下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不得不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。
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行业去产能工作方面卓有成效,熟料产能稳中有降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。
根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统计,202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计划新投产能近千万吨,在当前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下若新增产能如期释放,势必加剧行业运行压力,行业亏损面可能会扩大。
笔者呼吁,长江流域龙头企业要担当作为,从全行业长远利益出发,发挥垂范作用,牵头做好去产能工作,坚决巩固供给侧改革成果,新增上马项目要慎之又慎,共同营造行业新的生态环境,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尽企业责任。